close

前引:
  因為文章攏長的有點嚇人,故在此做分段,分幾段,說實話很難講。一開始打算要寫時只覺得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這麼大個題目,豈是這樣寫寫就可交差!不過想想只是寫個基本概念的話就還好,就還是厚著臉皮繼續寫,希望大家不嫌棄了。

厚度
  
這點其實跟材料有很密切的關係,自從改40mm大球後,清一色的塊單都從原本9mm躍升到的10mm。確實檜單這種東西必須有一定的厚度才有辦法提供一定的力量及支撐。跟木料有關!很特別的一把拍就是Nittaku 超特選A,在這把拍出現前,N牌最頂級的塊單叫RORIN,這把不僅10mm,用游標卡尺量大多超過幾毫釐米,他還有特別的10.5mm版本,那為何又再出一把不符合潮流的9mm,其實他說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他的用材夠好9mm的材料有10mm的威力!確實他的球板不會因為球變大就顯的不足力,相對一把也要價匪淺,說其他品牌做不到嗎?可能是不願意做!畢竟現在太多的人崇尚的觀念,9mm叫做過時,10mm才夠力!所以趨之若鶩的就是選擇10mm的底板為主,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木料夠好確實不用太厚也有足夠的力量,特別是你去量了現在的10mm板,超過幾毫釐米的多的是,說那是公差,也許說得過,不過以前的底板可以控制的那麼精確現在的不行嗎?確實值得深思。

重量
  
密度=質量/體積,這是國中理化教的,然後換個位置,密度*體積=質量,這是國小數學,再進階點,體積相同密度正比於質量,這是國中數學。在看一下單位質量的單位是重量(Kg、g)*地球引力(G),所以說在簡化下,以球板的重量正比於密度應該是不為過。正因為如此,越紮實的板,相對會有一定程度的重量,大多10mm底板以95g為區分,95g以下通常比較不沉手在連續揮動上及密度較低的情況下,擁有比較好一點的持球感覺;95g以上則為力量較足,密度高的狀態脫球感覺會較快,撞擊的威力也比較驚人。
  不過以貼一面的角度而言,確實在重一點點並不會真的有太多的負擔,畢竟現在拍子重心的平衡位置算是很好。不過關於這點真的還是以個人喜好為主,像幫學弟挑的拍110g一副營養過盛的感覺,實際拿起來卻沒沉手到哪!安定性擊球的尾勁都達到非常好的狀態,算是撿到寶了。

敲擊聲
  
這點很難用講的給大家懂,通常以聲音判斷包含該拍是屬於有內勁或是輕快;通常聲音越高亢,該拍的彈性會比較好,低沉則叫維持球,聲音鬆者可能會比較軟,聲音飽滿圓潤則為內勁較好!這可能要對聲音敏感一點的會清楚許多,當然還是老話一句這不絕對,最好你能拿顆球在店家許可下顛顛看球,直接感受一下手感及聲音,當然真的感覺不出來的話,只能說感覺沒那麼敏銳就是。

這算是在球具店挑拍時,僅有的判斷法!不是絕對在此要特別聲明!這些判斷的方法只是幫助你更有機會挑到自己喜歡的球拍重類。接著要說明乾燥跟抽油。因為這個也是一樣簡單的描述就好,就不特別列出說明。基本上木材再使用前,都需要做抽油乾燥的動作,抽油煮要在於把過多的油脂抽出,讓重量降低增加拍子的堅挺性,乾燥則為將水分去除,一樣增加拍子的堅硬性及韌度,特別是乾燥這點,現在很多人喜歡的Darker檜單!幾乎都屬於硬朗出球輕快,韌性較小,主要就是因為它是採用人工烘烤方式進行乾燥,這種乾燥的方式通常會讓拍子比較硬朗,不過相對的韌性不會比自然風乾的拍子感覺好。所以喜歡讓拍子像甩鞭一樣的球友就可能會選向Butterfly或是KOKUTAKU。至於抽油烘乾的好壞。除了影響了拍子剛性韌性的問題,如果抽的不好拍子會過重或是死硬,甚至是完全不彈,有些更是容易在使用中因為連續撞擊而裂開,所以製拍並不是拿一塊木頭來裁出型狀就可以的!要有相當的抽油乾燥技術就是!

拍型的話,就稍稍容我偷懶一下,在「現今球板種類」一文有,主要的優缺差意還是在於提升正手或是正反手均衡,而拍型有些差異,效果也有差。

基本知識講完,接下來打算將各廠牌的拍子拿出來講了!可能會顛覆許許多多市場觀念或是球友的認知,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接受這樣的衝擊,就繼續看;反之上面的東西基本上已經可以在你想要的拍子中(同一款),挑到一把比較優質的了。

引用者請注意,此文章為原創內容,請注意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shone 的頭像
    ericshone

    ericshone的部落格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