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因為有點小意外,莫名的回到那種很爭鬥的競技狀態。也許對我不錯!畢竟偷懶很久了,老打的隨意,也就打得隨便。球也不像自己一直想要的風格。想說剛好,那就來總結一下這一段的一些心得與想法。
比賽的環節
其實比賽的環節就那幾個,說起來很簡單,卻也很多變!才會造成不同種類的打法。我想簡單的分為發球與接發球的控制,轉入相持的方法,與相持中取分的手段這三的比較大的環節去說。
〔發球階段〕
發球,是唯一一個由自己決定球性質的球,因為完全來自自己的出手!所以考量這顆球的用意,讓對手難處理是個很重要的關鍵,透過球的旋轉、速度、落點長短,製造出取分與下一板有利的出手。昨天又看了一次早期的德國公開賽,劉國梁跟華德納的比賽,兩個發球大師的對話,在那種可遮擋的情況,確實發球直接取分的比例高很多!這個概念依舊是可套用在業餘身上,畢竟比起職業選手,練的不夠多對球的敏銳度也沒有很好的狀況下,有一手好的發球直接取分的概率實在是比打死人家容易!但是這比較偏向發球質量好的使用方式。
如果不屬於這種,第二種為搭配性的發球!發球的質量不足以直接讓對手失分,但是能限制他的回發球.讓回發球都在你的估計內,再配合這樣的球性去製造出攻擊的下一板設計這種可以通過大量的比賽,去累積不同類型的回球想法與方式。這同時也相對於接發球,無遮擋以後其實在接發球的判斷上會容易一些,所以更多的是偏向在這一板就採取攻勢,不論是透過控制或是逼迫,甚至是直接上手的手段,都可以提早的進入相持的階段。特別是現在所謂的反手體系的形成,更多的台內擰拉,反手搶先上手的處理,進入反手相持,與過去側身起板的意識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體系顯得更快擺脫前三板的控制與過度,使整體更偏向力量與速度的打法。
其實發球正因為是唯一一個你可以自己掌握旋轉、落點與長短的球,所以才會獨立出來看。可以是單項或是環節去處理。是個很好的著墨點,隨著搭配的技戰術的發球選擇,長短的偷襲。在這一環上確實需要多下功夫,畢竟就算直接擺脫前三板控制的打法,也需要先挨的過第一板被上手的衝板。
〔轉入相持的方法〕
多數所謂的進入相持為上旋對峙為主,而所謂的轉入主要是以下旋球為主的控制限制對手直接上手製造自己沒辦法回擊的球,或是利用這樣的旋轉,讓對方製造不出高質量的球,進而反制的一種控制手段.這樣的一個過程,需要透過一板轉入上旋的手法,一般而言會以第三板的拉衝下旋為最普遍的攻擊手法,接著就進入第五、七板的相持.隨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台內技術,可以達到這樣的先機,一開始的正手台內挑、撇、撥,到現在趨勢的台內反手擰拉都加速了進入相持的節奏,但是搶先轉成上旋球有個問題,從轉變的第一顆起就進入了相持,在攻打上旋球上,比起下旋,是相對容易製造出質量的.相對而言,就必須透過旋轉、落點、速度去限制對方回球的質量.因為在台內處理就動作而言較難發出較大的量,所以多數來說會會採取力量以外的那幾個變化的選擇以達到限制的目的.以擰拉來說,透過直線與斜線的調動,就是一種對直板選手很大的威脅,迫使他難以果斷的側身.或是在挑球時帶入假動作,以爭取較佳的落點.在現在以反手體系為主的風格中體現的更是明顯,馬龍、張繼科這一批的選手,都以大量的反手擰拉搶先起板,轉入上旋接連續的反手快撕或是轉入正反手的相持,或是正手位的球側過去用反手進行擰拉,都體現了這個階段的處理概念.
[相持階段]
相持開始,整體就進入一種較大空間的處理球型態,在攻打上旋球上會進入球的力量、旋轉、落點及線路為主的對抗模式.當空間加大動作也隨之拉大的狀況,球的力量與旋轉也隨動作加大而有所提升,以現在上旋對攻中特別是現在的趨向,以力量反制力量的對拉模式比起歐洲派的帶有側弧圈所謂的香蕉球對拉上,顯得更線性且是力量為主的對峙.主要也來自亞洲的出力模式與及球點都較固定,也就更顯的穩定的強上旋.這種型態的拉球對落點上的掌控度上會好很多,也就在相持的攻防與落點的變化上能做到更準確的變化.
以技術的強項來說,以往而言中遠台的對拉與相持上都是歐洲選手所擅長的,在人高、手長、力量大的特點上,往往力量上的對抗加上比較隨性的球動作,會造成的是斜線多且帶有側弧線的球,多數也以力量對在同一線路上對抗,改良性的亞洲風格有更精準的落點線路控制,也就慢慢在這種相持的上佔有更穩定與更多變的契機.
也因為這種模式離台距離較遠,在落點的選擇就很重要,只要一開始調動跑動,兩個人回球的角度與位置都會很開。如何快速到位,掌握好擊球點,就很考驗本身的能力與球感,因為在來來回回的球中,雖然統稱為上旋!但是透過手法不同旋轉的拿捏是比較不好掌握的,弧線高低的變化也會差異很大。這些都是在相持階段中要掌握的,去透過速度的變化、旋轉的變化,加上節奏的掌控去贏的契機。
[整體概念]
如果考量整體綜合素質的好壞,與整個比賽的過程,前三板的好壞很容易引導整體比賽的走向,主要在於控制與反控制的前三板中可能就結束了一個球的纏鬥,這對技術相對不細膩或是說程度高低的落差會在這一環有很大程度的決定,所以相持能力強的選手也會盡可能的將比賽盡快帶入相持中,所以在轉入相持環節大量的擰拉這種反手套路的上手成為快速且主要的技術,更多的要提早進入相持的選手會採用所謂的上旋球發球,逆側旋的半出台球等配合主動的反拉反撕等打法的風格,都跟以往的下旋控制有著很不同的整體概念.以往的概念還是強調搶先以正手側身的方式進行起板,但較大的問題為檯面照顧的問題,當側身後右半台會空出相當程度的空缺,也就會在第三板上手限制性及質量程度不夠的情況下,產生第五板被調動的狀況,當第五板被調動時,在相持就的過程就持續的在跑動中回球,反而從主動轉為被動,這種情況最常在應對直板或是側身意圖強的選手中看到.
這也是為什麼台內擰拉銜接反手的技戰術套路會越來越多,首先這種方法佔據了轉入相持的先機,並且有快速銜接的手段保持上手的優勢.整個大概念也就是在講這些,基本前三板的處理與過度、如何搶先上手並保持上手攻打上旋的優勢、以及提高在相持時取分的概率.
引用者請注意,此文章為原創內容,請注意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