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人家在討論球質的問題,既沒有一個實際的數據可以做依據,也很難以言語或是文字表達。
既然沒有準確的依據,此篇文章就以討論的形式描述在下認為的球質。
一個球的力量分為速度、旋轉,原因不外乎來自擊球者本身對球造成的行為,分為擊球者本身的施力、膠皮的力量、底板的力量。
為了減少變數,如擊球者的球齡、程度、以及對球的理解,近一步再拿掉旋轉這個變數。單單以直來直往的撞擊而言。
單純的撞擊,對應球的運動狀態因該是沿施力方向直線前進,所以以垂直球行進方向施力為力度最佳施予方向,這裡就牽涉到球質了。
施力而言,是否將所發出的力量傳遞至球上,一個合理的發力動作為,以腳發力、轉腰、重心轉移、帶手,可以連續出力,動作能銜接其他技術。很多人這個部份做的不算太差,可是以下部份就做的不好。球拍的力量,直接接觸到球的因該是握在手上的板子,球拍分軟硬就是因為木板本身有力量及彈性,撞擊球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相對給予球力量;膠皮也是,膠面以及海綿的彈性,經壓縮反彈給予球力量。
所以在揮拍過程,揮拍的力量,抵銷來球的力量,並以多施加的力將球推出,造成球前進多施加的力,個人就認為是球質。不過這個力量因該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一樣包括球具及身體的力量。這個部份包含如何有效利用球具的力量,膠皮就像彈簧,壓縮到最底時相對儲存的彈性能最大釋放時相對傳遞給球也會是最大的狀態,底板也是,只是剛體的形變較小能力較不明顯。所以這相對也提供了幾種擊出高質量球的條件1.揮拍速度要能在球撞擊膠皮時造成膠皮壓縮至最大彈性儲存能的狀態2.壓縮膠皮後接著壓縮底板達壓縮極限,這兩者的力量反饋。
要達到上述器材的狀態,就要靠揮拍的力量達成彈性壓縮,所以力量並不是全再擊球而是在控制球拍,在這裡提一個詞「最小發力限度」,就是既可以達成上述條件得最低揮拍發力,若能掌握這個力度,並穩定輸出,就達到最基本的球質,接著再加成上去的力量即為加成的威力。
所以若沒有達到最小發力限度,球皮、球板本身的阻尼會讓球質降低,反而表現不出器具本身具有的力量,也就造成發十分力,可是傳遞到球上面的只有5、6分力,相對浪費掉一些力量,另一種狀況就是動作不規範,造成擊球時力量有分力,相對的傳遞到球上的力量也會與實際發力有出入。
引用者請注意,此文章為原創內容,請注意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