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球的力量,聽起來既簡單又很攏統,就像是力氣大的打出來就一定比較有力,我想許多人會覺得貽笑大方,時常因為太過專注於類似這種單一點的討論而忽略了整個面的探討.這裡主要是想針對幾個比較籠統的常用詞,用一些比較容易解讀的方式來做描述.
一個球的力量來自哪裡?
以一個單純的撞擊來說,球會前進主要來自於揮拍球拍撞擊球的力量(當然複雜來看還要加上膠皮摩擦、底板型變能等.不過這裡還是簡單點為主),當球脫離底板時會受到地心引力及空氣阻力的作用,但是球脫離底板後並不是靜止的,而是有力量的在前進,也就是帶有能量的,簡單的能量傳遞動作為[揮拍]+[球拍路徑移動]=[撞擊球]提供給球能量,能量的高低來至撞擊的力量與作用力的乘積,也就是對球作功,功可以解釋為力量作用在物體上的時間乘積,所以把撞擊當作力量那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越長得到的功越多,相對的能量也越高.這個部分也就可以解釋擊球的質量,作功越多質量越高.
以簡化理想的公式表示
[球的能量,功]=[傳遞到球上的力量]*[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
所以要增加球的能量,簡單說只要增加「傳遞到球上的力量」或「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其中一樣就可以增加球的能量,所以如何增加擊球的傳遞到球上的力量?可以透過身體肌肉的強化,球板力量的增加而增加這一部分;而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可以用持球來解釋,能提供球能量的時間越長就能擁有越高的能量,就像是王勵勤比馬林有更高大的身材,如果將變數(球板種類甚至肌肉群組織等小細節都當一樣)都簡化到只有手的長度不一樣的狀況下,王勵勤因為手長畫出來的弧線長會比馬林長,也就能比馬林在"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的環節上累積比馬林更多的能量.
器材對球的效應
經過上面基本的討論後接著就要針對球板對球的效應做討論,以表列式的方式討論球撞擊到球板造成的效能來說,以大分類硬彈的板子跟軟咬的球板來做表列,單看器材來說:
硬板 軟板
絕對力量 大 小
球板系統型變 小 大
力量傳遞時間 短 長
來球相對的反作用力 大 小
反作用力時間 短 長
球脫離板子時間 短 長
配合上做功方程式,假設撞擊的力量一樣,除了底板力量的天生差異外,較軟的板子在對球作用時間這點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在配合上如果人使用同樣的力量在擊球,軟板給予球的能量會比較多.再來就考慮球前進的方式,前面提過『當球脫離底板時會受到地心引力及空氣阻力的作用』,地心引力一定一樣,總不會在地球打球一拉出去球受到月球引力改變吧!所以討論空氣阻力的問題,如果是一個完美的垂直撞擊的話,球在空氣中因該是不轉動的直線前進,可是帶有旋轉的球卻比不旋轉的球更容易突破空氣的阻力,以能量觀點的話,具有一樣能量的球以前者的行為在同一空間裡消耗的能量會大於後者,也就表示當前者能量消耗結束時後者還有能量可以繼續前進.這個部分可以用來解釋"尾勁"這個攏統的詞所以以這個觀點解釋尾勁的話,也就可以解釋較軟的板子為何會有較高的尾勁.
以一般業餘選手而言,如果要有較高的擊球質量,除了增加「傳遞到球上的力量」,一般比較常見的都是,增加「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也就是較軟的板子比較容易達到這點,因為增加「傳遞到球上的力量」這點通常會無法控制的很精準(這裡的控制層面包含落點、力量掌握、旋轉等細膩的部分).職業級的選手,通常因為比較常接觸球,所以較容易做到增加傳遞到球上的力量,加上對球的感覺比較好、揮拍擺速等完整性較佳等,同樣能做到增加撞擊到球的作用力時間,所以比起業餘選手,球的質量尾勁都會來的高些,不過就像同為世界級的選手,同一個人,擊打一個球力量等都一樣,把變數控制在底板不同,軟一點的板子對球還是保有比較長的作用力時間,在做功方程式中這一項的差異影響還是大於底板本身絕對力量的差異就是,也就是常見的純木球板尾勁會好於碳纖維的球板.
引用者請注意,此文章為原創內容,請注意註明出處
- Oct 11 Thu 2007 13:35
能量的觀點剖析球板帶給球的效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