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直板的反手,始終被認為是這種打法的一個比較弱的環節,就算是柳承敏也擺脫不掉這因為持拍法而產生的弱項。劉國梁開始採用直拍橫打解決這樣的問題後,直拍橫打被認為是解決直板小三角的正確道路,馬琳的推擋結合橫打,王皓的全橫打似乎都沒有小三角的問題了。可是業餘的球友們呢?有多少人為了解決這個小三角的問題,紛紛改拿中國式直拍,說是想增強反手的威力,卻還是不斷的在推擋上與對方抗衡!那到底這樣有多少需要改變的需求?

  在此就來探討何謂小三角,為什麼難以處理!

上圖為桌面俯視,以右手持拍而言,紅色部分為站在圖上方的人的小三角。藍色為出球為經過小三角時的出球路徑,角度相當打,以回擊的角度上,確實給予接球方很大的難度。問題是這刁鑽的角度卻因為球往造成難度。

由上圖可以看到球需要製造弧線的差異,雖然出球角度大,卻須要製造出更高挑的弧線才能過網,弧線一高,畢竟沒辦法多快,現今的打法也會快速跟上去直接反壓。不論是直橫板。

如果是這樣說,基本上小三角出球角度的刁鑽對兩種持拍都一樣,為何會強調直板小三角的難度。除了削球型的打法,基本上練的都是進攻,如何想搶先上手,接發球的環節也是,台內擺短控制別人不上手,台內挑打搶先上手,這時這個位置直板要搶先上手就因為持拍法出現局限了。

雖然說小三角的定義是第一張圖,實質上要發到那樣的角度並不容易,特別是球要發的不高,所以歸納一下修掉一些容易被控制的位置,紅色位置為直板最難處理的地方,已搶先上手的挑打來說,需要側到旁邊用正手去挑。直線短,要挑的準不簡單,選擇斜線長的一旦被擋回又難以跑到大正手的位置去銜接。以不出台的低球來說,所以很死的一但採用正手去接,都會露出很大的空擋,用反手接,因為持拍關係沒有辦法利用推擋的方式去把過低的球帶超過往高,要正手檯內拉又沒幾個人敢在台內出手,特別那個球不高。
所以幾乎都是搓接為主,就顯的被動,連比較空洞的球都難出做比較有牽制力的回球。橫板有辦法利用手腕的轉動把球撥回,直板卻因為持拍手腕的限制而難以撥回。

所以開始很多人想練直拍橫打,跟王皓一樣,能做台內擰挑。說實話台內擰挑須要很好的手腕手指的發力跟協調,在業餘裡練直拍橫打往往在大小手臂跟身體還沒達成良好協調時就加入手腕,才會讓手腕容易受傷。出台的球可以利用反手攻,側身去解決,如果擰挑做不到,這樣不論是單面或是雙面的直板都存在於小三角的問題。

所以如何有效得去解決反手小三角的問題,就變成直板一個很大問題點。橫板因為可以擰及撥,直板基本上就多靠側身,但是側身要求體力跟腳步。下面是節錄自乒乓世界柳承敏的反手攻。

業餘其實不需要說這板很強而有力,更多時後只是讓對方不要牽制著反手不能起板這一點而已。基本命中率球質都有的話,抬起來主動打成近台的快攻型態即可。

總結直板小三角,確實是直板比較難處理的環節,在不是要求超高速度及球質的業餘世界,並不會說難處理到被鎖死。掌握一些推球的磨擦感覺,以及搓接落點的掌握,一樣可以很有效的解決小三角的難處。

引用者請注意,此文章為原創內容,請注意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shone 的頭像
    ericshone

    ericshone的部落格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