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木料有沒有拼接,基本上硬度本體都會有些許的落差。只是因為面材幾乎很薄,前面也講過很容易被忽略感覺,亦或是說,那真的影響不大。只是對使用者來說,多一次工法就多一層吸引力。就實質來說,塗層可以是整體的硬度均勻,多數也可以增加反饋表才力道,以無機來說,更多的就是讓表面的支撐性更好,能提供無機皮有更好的支撐性。
- Sep 10 Fri 2010 00:23
板料木材特性-<中>
- Sep 10 Fri 2010 00:10
板料木材特性-<上>
以五夾常見款舉例:limba+雲杉+阿尤斯+雲杉+limba,這幾乎是各大廠牌都有的結構BANDA OFF、STIGA OC、DONIC DICON、BTY 莊智淵。還有很多同樣結構但是厚度差異,黏合技術不同,創造出的拍子就感覺差異不少。單說木材本身的差異其實不很適合,畢竟材料來自哪裡製程技術上就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說最常見的檜單,瑞展做的跟蝴蝶做的就差很多,因為抽油、烘乾、泡藥劑做法都不一樣,跟好不好打跟個人關係比較大。厚度差異也很大0.5mm的KOTO跟1mm的KOTO咬球感、支撐度都是不一樣的感覺,說這些主要是你可以類推,以工藝品質高的廠商做出來的拍子!同一結構同一厚度,材料等,所為的仿製結構,像是世奧德做的訂製拍,其實有很大程度感覺的相似,差別就在於所謂前面說的黏合的製程等部分。所以你可以推測這個結構打起來會怎樣,但是還是要打過才會知道落差。
- Sep 01 Wed 2010 12:34
四個時期,器材x人x心態
這一陣子大概換了三只板,兩只是訂製的球板,一只是很有感觸的BTY Photino。說是愛換其實也還好,對於現在的我也就是合理的追求著「可用」、「想用」、「能用」這樣三個宗旨,只要合乎!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會說這三只板有很多的巧合與感受,可能也要從一系列的球板講起。
- Sep 01 Wed 2010 12:34
你認識你的底板嗎?
上次講完成品拍與市售拍的差別後,其實想繼續談談一些更深入的性質!跟如何搭配膠皮膠皮的基礎概念。以前的觀念就是軟板配硬皮,硬板配軟皮,其實這種觀念不是錯,而是應該去探討這句話背後的問題。
從削球板的觀念出發好了,削球板一定都是軟的嗎?這個答案幾乎是否定,特別是現在重視攻削結合,底板通常不會過軟,畢竟要保有攻球的能力,特別是現在出的削球板,會發現其實基本上即便拿來打攻球都可以的錯覺。其實削球板的最根本的訴求是良好的「支撐」跟「控制能力」,因為有良好的支撐能力,才能在頂重板時很結實的稱住球,不讓球友過多的偏移,再加上較好的控制能力,才能穩定回球。這種球板其實不少,因為許多ALL等級的球板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削球板為了更增加這樣的穩定度,拍面通常更大,去延緩震動的振幅,讓力度回饋沒有那麼短促。所以即便是攻球時力度不會差太多,但是感覺出球是被延緩就是這樣的緣故造成的。
- Sep 01 Wed 2010 12:33
成品拍與市售單賣球板差異
一隻球拍的好壞,簡單一點去看就是他能在擊球提供給球怎樣的能量狀態
可能回饋,可能吸收,這些東西的表現概括點來說就會是常被人討論的一些球板特性。像是彈性、硬度、吃球、型變、吞吐等,不同結構、選材與工藝製成都會影響這些性質。
- Jul 20 Tue 2010 14:21
Nittaku RENANOS BRIGHT HARD
主測膠皮:Nittaku RENANOS BRIGHT HARD
- Jul 08 Thu 2010 11:12
BTY Chinese ULC
結構:KOTO+ULC+梧桐+ULC+KOTO
- Jul 07 Wed 2010 14:20
客製化球拍訂購實錄
- Jun 11 Fri 2010 14:17
BTY innerforce ALC
- Jun 03 Thu 2010 21:29
DONIC Acuda S-1
DONIC Acuda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