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材塗料的部分就做個補充。比較常聽到的就是塗層類或是光照射,然後是烘烤跟染色這幾種。

  不論木料有沒有拼接,基本上硬度本體都會有些許的落差。只是因為面材幾乎很薄,前面也講過很容易被忽略感覺,亦或是說,那真的影響不大。只是對使用者來說,多一次工法就多一層吸引力。就實質來說,塗層可以是整體的硬度均勻,多數也可以增加反饋表才力道,以無機來說,更多的就是讓表面的支撐性更好,能提供無機皮有更好的支撐性。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這世界上的樹種有幾千幾百萬種,有用來做球拍的大概一兩百種。這一兩百種中,常用來做球拍的,大概三四十種。這三四十種中,常見的結構可能就十幾種。以上這些大概是估算,主要想說的大概就是真正常用來做球拍的真的不多。

  以五夾常見款舉例:limba+雲杉+阿尤斯+雲杉+limba,這幾乎是各大廠牌都有的結構BANDA OFFSTIGA OCDONIC DICONBTY 莊智淵。還有很多同樣結構但是厚度差異,黏合技術不同,創造出的拍子就感覺差異不少。單說木材本身的差異其實不很適合,畢竟材料來自哪裡製程技術上就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說最常見的檜單,瑞展做的跟蝴蝶做的就差很多,因為抽油、烘乾、泡藥劑做法都不一樣,跟好不好打跟個人關係比較大。厚度差異也很大0.5mmKOTO1mmKOTO咬球感、支撐度都是不一樣的感覺,說這些主要是你可以類推,以工藝品質高的廠商做出來的拍子!同一結構同一厚度,材料等,所為的仿製結構,像是世奧德做的訂製拍,其實有很大程度感覺的相似,差別就在於所謂前面說的黏合的製程等部分。所以你可以推測這個結構打起來會怎樣,但是還是要打過才會知道落差。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我花了點時間把一個網友的網誌看完。紀錄的,不外乎是這一年他打的器材、打法與這些日子打球的點點滴滴,我總覺得看這些比那些心得分享或是技術論點更加的有趣!因為這些中於自己最深的感受,才是最真誠的我們,一種業餘遊戲應該要得分享。我稍稍的與魷魚兄談了一下,不過有點像我自己自顧自的講著。也許也跟這一陣子得自己有很大的關係。
  這一陣子大概換了三只板,兩只是訂製的球板,一只是很有感觸的BTY Photino。說是愛換其實也還好,對於現在的我也就是合理的追求著「可用」、「想用」、「能用」這樣三個宗旨,只要合乎!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會說這三只板有很多的巧合與感受,可能也要從一系列的球板講起。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講完成品拍與市售拍的差別後,其實想繼續談談一些更深入的性質!跟如何搭配膠皮膠皮的基礎概念。以前的觀念就是軟板配硬皮,硬板配軟皮,其實這種觀念不是錯,而是應該去探討這句話背後的問題。

  從削球板的觀念出發好了,削球板一定都是軟的嗎?這個答案幾乎是否定,特別是現在重視攻削結合,底板通常不會過軟,畢竟要保有攻球的能力,特別是現在出的削球板,會發現其實基本上即便拿來打攻球都可以的錯覺。其實削球板的最根本的訴求是良好的「支撐」跟「控制能力」,因為有良好的支撐能力,才能在頂重板時很結實的稱住球,不讓球友過多的偏移,再加上較好的控制能力,才能穩定回球。這種球板其實不少,因為許多ALL等級的球板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削球板為了更增加這樣的穩定度,拍面通常更大,去延緩震動的振幅,讓力度回饋沒有那麼短促。所以即便是攻球時力度不會差太多,但是感覺出球是被延緩就是這樣的緣故造成的。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一隻球拍的好壞,簡單一點去看就是他能在擊球提供給球怎樣的能量狀態

可能回饋,可能吸收,這些東西的表現概括點來說就會是常被人討論的一些球板特性。像是彈性、硬度、吃球、型變、吞吐等,不同結構、選材與工藝製成都會影響這些性質。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主測膠皮:Nittaku
RENANOS BRIGHT HARD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構:
KOTO+ULC+梧桐+ULC+KOTO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燒過那麼多球拍以後,最後還是走向了客製化的一途。其實這已經是我做的第二把拍子,0號機,做得太剛好是我能力質負荷的頂點,所以初號機有些微的改良!總的來說就是降低性能囉!呵呵。不過這次定的時候就想說把這些流程跟有興趣的朋友以記錄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TY innerforce ALC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DONIC Acuda S-1

erics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